第(2/3)页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,是还没到时机。 没到能够完全接盘整个大唐的时机。 当年李世民能这么干,是因为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。 麾下的文臣武将,已经完全足够撑起朝堂,稳住大唐的局势。 当然,最主要的是,当初的李世民不是太子,而是秦王。 而现在的李承乾,已经是太子了。 对于他来说,再往上一步,只有政变。 拦路人的,不是魏王跟晋王,而是上边的陛下。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来说,他会在政变的情况下,甘心退位去当个太上皇吗。 想都不用想,绝对是不可能的。 除非是说李承乾在杀了青雀跟稚奴后,再把李世民也杀了。 不过那样的话,整个大唐各地,必然是反贼四起。 而李承乾要走的路,最为稳定的路,那就是在拥有足够多兵权的时候,遵循祖制,发动玄武门政变,请二凤移居大明宫,当个太上皇。 就像是二凤曾经对李渊那样。 至于文官。 呵。 李承乾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他们,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,两条腿的文官到处都是。 里面或许有些硬骨头,但更多是软骨头。 话说回来,他李承乾好歹也是正统嫡长子。 说起来,这都算老李家的家事了,跟别人也没太多关系。 —— 次日一早。 李承乾就拉着李元昌,赵节,前往讲武堂。 还有皇长孙李象。 讲武堂是他的基本盘,即便是累些,也需要先稳住了。 跟李元昌不同,赵节本身还是足够优秀的,不管是文采还是武功,对比年轻一代,都算是上佳。 昨日喝酒时说的话,也让他对讲武堂有很浓厚的兴趣。 在洋州,他也是亲自带过兵的。 只是李承乾抵达讲武堂的时候,还是来得有些吃了。 然而校场上的情况,却让赵节跟李元昌大吃一惊。 因为他们抵达的时候,所看到的,便是三百学子分成五班,一动不动的站在校场上。 “这是太子练的兵?”赵节感觉到有些口干舌燥。 他比李元昌更懂军事,深刻的明白这般整齐的军容,意味着什么。 尤其是在主将还没到的时候,就已经队列如此齐整,简直不可思议。 至少在他洋州,不会有这样的情况。 哪怕是十六卫的老兵,也没有这般意志吧。 主要是这精气神,太令人望而生畏了。 “不然呢,待会你听我敲鼓,我敲鼓完后,就换你上。”李元昌低声道。 “好。”赵节一口应了下来。 随着陈云超推着太子四轮陈上了高台,李象也赶忙站在父亲身侧。 下方薛仁贵小跑上前,躬身作揖行叉手礼:“拜见太子殿下。” 话音落下,后方原本安静站着军姿的三百人,齐声大吼:“拜见太子殿下。” 仅三百人,却喊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。 “点卯了吗。” “禀太子,三百人无一缺席。” 李承乾点点头,而后从四轮车上站了起来。 旁边力士心领神会,躬身把鼓槌递给太子。 李元昌小声跟赵节介绍道:“太子待会敲的是集合鼓,每次操练都是太子先敲,而后下边开始进行。” “咚!咚!咚! 李承乾上手,敲响战鼓,鼓声在校场回响。 缓慢而沉重的鼓点,每一声都如同撞击在学子们的心上。 咚咚咚!咚咚咚! 只是片刻,鼓点变得越发密集起来,犹如暴雨般急促落下。 似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加持,所有人的血液,都在这严寒冬季变得沸腾。 咚咚咚咚咚咚! 越来越急促的鼓点。 忽的,鼓声一顿。 第(2/3)页